发布日期:2023-06-27 浏览次数:
声明:内容来自网络北京洗衣房设备厂家转发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来源:光明网-《光明日报》
原标题:选择志愿,重在“倾听内心的声音”https://news.gmw.cn/2023-06/27/content_36655239.htm
【各抒己见】
作者:秦春华(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,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)
眼下正是填报高考志愿的关键时刻。面对教育考试院下发的“大本”、电脑里一眼看不到头的志愿填报表格、手机里不断推送过来的“专家建议”等等,考生及家长往往非常焦虑:如何选专业?哪个专业“好”?怎样才能选对一个“好专业”?如何才能把分数用足,至少别“亏”了?这些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。面对满天飞的各类信息,如何甄别判断,不被误导或者盲目从众?我提出一些个人浅见,仅供大家参考。
选专业不等于“选工作”
从就业出发选择专业似乎理所当然——上大学不就是为了找到一个好工作吗?专业对口难道不是找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吗?所以,“就业比专业重要,专业比大学重要”“千万别学纯文科”之类言论大行其道,背后的逻辑只有一个:不好就业,所以别学。
实际上,这是典型的似是而非。错误的根源在于,持此论者对我国大学的专业设置和劳动力市场不够了解。“专业”这个术语,是苏联高等教育体系和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的产物。在计划经济时代,大学的专业的确是和职业、就业高度结合在一起的:专业对应着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的职业,甚至是具体岗位,即所谓“专业对口”。自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调整,全面引进苏联高等教育模式以来,这个定位就成为我们今天认识专业的基本出发点。
问题的关键在于,这种对应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做到的,在计划经济时代做不到,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更不可能做到。因为技术进步和社会变化太快了,学生不可能在大学里学完职业生涯中所需要的所有知识和技能,也不一定一生中只从事一种工作。更重要的是,大量研究发现,人们的工作能力主要是在工作中磨炼形成的。
一旦明白了这个道理,就不难理解,为什么很多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没有从事本专业的工作,尤其是基础学科。比如数学专业,据统计,最后从事纯数学工作的人不到10%。因为这一类专业,本来就不是为“谋生”而设立的。但它们对于人类的存在,对于个人的精神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:它们擦亮了我们的眼睛,教会我们如何去学习,去独立思考,去发现,去创造,去爱,去找到并发展真实的自我。
在超级智能时代,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愈加凸显。人类创造了人工智能,可以按照人的意志24小时无休止地工作。实际上,人工智能的生成式学习路线就是专业教育路线,但它的学习效率比人类高出太多。今天填报志愿的考生,必须考虑超级智能的影响。因为大量现在看上去“很香”的工作,很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。
应当看到,上大学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,能够凭借大学文凭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和收入,当然值得尊重和追求。但是,选大学和专业不能仅仅从就业出发,否则会吃短视的大亏。更准确地理解“大学是什么、专业是什么”,可以帮助我们更理性地做出决策。
选大学?选专业?还是选城市?
填报志愿时,常常要考虑三个因素:大学、专业、大学所在城市。如何衡量这三者的权重?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选择。
一部分人主张:上大学首选城市。其原因,主要是大城市人脉广、机会多,毕业后好找工作等等。而我的主张则是:首先选大学,其次选专业,最后选城市。如此排序的原因非常简单:既然是读大学,大学好不好、教育质量高不高,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效果、成长质量。
从国际情况看,牛津、剑桥都是很小的城市,波士顿的剑桥市,坐拥哈佛和MIT两大世界顶级学府,也就是县城的规模。而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,最有名的不过是哥伦比亚大学。再看我国,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,顶尖大学多数坐落在北京、上海等特大城市,但也有顶尖大学坐落在其他城市,比如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合肥,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哈尔滨,等等。如果一个学生仅仅因为地理位置而不选择这样的大学,难免留下遗憾。
大学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求知时期。本科阶段最重要的是人的素质成长,而非仅仅完成专业学习。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,中国高等教育一直在探索一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道路,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打开视野,不要在本科阶段就把自己盲目地限定于某个专业领域,过早地限制了自己的发展空间。
让兴趣和热爱指引未来
志愿填报到底应该由谁做主?是家长还是孩子?我的主张是孩子。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,报志愿的时候已经18岁了,可以也应该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决定。毕竟,上哪所大学、选什么专业,关涉孩子一生的幸福,不能由家长做出决定、孩子承担后果。
面对高考志愿填报,家长做判断的依据大多是自己的知识和经历,但这些都是“过去时”,并不代表未来。然而,上大学恰恰是“将来时”,孩子要面对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未来。只根据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做决定,容易陷入现代版“刻舟求剑”的困局——刻下的记号还在那里,但时代的船早已开走了。
孩子应该怎么做决定呢?答案是:倾听内心的声音。问一问自己:你到底想要什么?未来你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?根据你想要的东西勇敢地做出选择,去学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知识,让兴趣和热爱指引你的行动和未来。不要过于纠结“会不会因此而失败”。就像踢一场球,球踢得好不好其实没关系,重要的是你喜欢,从中享受到了快乐。为此,应该多去学习了解大学和相关专业的知识,尽可能多地占有信息。本质上,高考志愿填报是不完全信息下的一次性博弈。占有的信息越完备,填报效率就会越高。在孩子做决定的过程中,家长要尽最大努力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,帮助孩子做出决策。
说了这么多,其实就是一句话:选择你喜欢的并为之努力;剩下的,就交给未来和命运吧。实际上,每个人的面前不可能有一条计算清楚的“完美生涯路线图”,而生活也不会按照你计算好的路径去前进。有时候,看似一扇“窄门”,却也能通往人生的康庄大道。不要惧怕,勇敢地走下去吧,青年!
《光明日报》(2023年06月27日 15版)
[ 责编:邱晓琴 ]